隨著監(jiān)控網絡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安防行業(yè)的網絡化已經由一種概念化的需求逐漸變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硬性需求。許多中國安防廠家經過這幾年的摸索與努力,網絡化新產品已呈雨后春筍之勢走上了新一代安防產品的競爭舞臺。
無疑網絡化產品已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甚至有的廠家還因此而紛紛改變和調整產業(yè)結構,加速網絡化發(fā)展。傳統的監(jiān)控行業(yè)將會被網絡化產品所取代。
所面臨的問題
可是,現在的實際情況并不是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現行網絡帶寬不夠
中國現行的網絡帶寬還不夠寬,無論是商用還是民用。雖說中國網絡的發(fā)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發(fā)展速度是哪個國家都不比的。可是為什么說,用到網絡化的監(jiān)控產品上還是不夠呢?原因很簡單:寬帶不論是租用還是專線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理論上一個500Kb的帶寬傳一路標清的圖像是夠了,可是實際的情況是電信營運商們標稱1M的網絡,其流量才100Kb,要是傳1路標清圖像至少需5M這樣的帶寬。而其高昂的費用就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了。而如果是行業(yè)部門跨區(qū)域的長距離傳輸,租用專線或是自行鋪設光纖的話,其費用更是讓人難以承受。
目前應用最多的就是租用動態(tài)IP與靜態(tài)網絡光纖,雖然成本較低,但是傳輸的效果卻一直是網絡發(fā)展的瓶頸。
IPv4地址越來越少
目前我們使用的第二代互聯網IPv4技術,核心技術屬于美國。它的最大問題是網絡地址資源有限,從理論上講,編址1600萬個網絡、40億臺主機。但采用A、B、C三類編址方式后,可用的網絡地址和主機地址的數目大打折扣,以至目前的IP地址近乎枯竭。其中北美占有3/4,約30億個,而人口最多的亞洲只有不到4億個,中國只有3千多萬個。地址不足,嚴重地制約了我國及其他國家互聯網的應用和發(fā)展。
一方面是地址資源數量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隨著電子技術及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網絡將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可能身邊的每一樣東西都需要連入全球因特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IPv6應運而生。單從數字上來說,IPv6所擁有的地址容量是IPv4的約8×10^28倍,達到2^128-1個。這不但解決了網絡地址資源數量的問題,同時也為除電腦外的設備連入互聯網在數量限制上掃清了障礙。
與IPv4一樣,IPv6一樣會造成大量的IP地址浪費。準確地說,使用IPv6的網絡并沒有2^128-1個能充分利用的地址。首先,要實現IP地址的自動配置,局域網所使用的子網前綴必須等于64,但是很少有一個局域網能容納2^64個網絡終端;其次,由于IPv6的地址分配必須遵循聚類的原則,地址的浪費在所難免。